公共计算—云计算理论的萌芽

大家应该还记得,我们的计算机通识课本里说过,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 ENIAC(埃尼阿克)。
公共计算—云计算理论的萌芽
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
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
其实,严谨来说,ENIAC 只能算是世界上第二台电子计算机。在它之前,还有一台名叫阿塔纳索夫-贝瑞(Atanasoff–Berry Computer)的计算机,简称 ABC 计算机。只不过这台 ABC 计算机不可编程,所以 ENIAC 是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。
公共计算—云计算理论的萌芽
ENIAC 的出现,宣告了计算时代的开始,从此人类打开了计算机世界的大门。
像 ENIAC 这样的早期计算机,体型巨大、耗资昂贵,计算能力也非常有限。最重要的是,它缺乏多用户能力,同一时间只能被一个人占用。大家都想用的话,只能排队。
1955 年,美国麻省理工学院(MIT)的约翰·麦卡锡(John McCarthy)教授提出了 time-sharing(分时)的技术理念,希望借此可以满足多人同时使用一台计算机的诉求。
这个约翰·麦卡锡大家应该很眼熟,没错,他就是 Artificial Intelligence(AI)概念的提出者,世界公认的人工智能之父,后来在 1971 年获得了图灵奖。
无独有偶,1959年6月,英国计算机科学家克里斯托弗·斯特雷奇(Christopher Strachey)在国际信息处理大会上,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,也是关于大型机共享使用的,名字叫做《大型高速计算机中的时间共享(Time Sharing in Large Fast Computer)》。
在这篇论文中,虚拟化的概念被首次提出。现在我们都知道,虚拟化是如今云计算架构的基石。当时那篇论文,绝对堪称“惊为天人”。
到了 1961 年,又是咱们的大神约翰·麦卡锡,在麻省理工学院一百周年纪念庆典上,首次提出了 Utility Computing(公共计算服务)的概念:
“如果我设想的那种计算机(注:即分时计算机,同时支持多人同时使用的计算机)能够成真,那么计算或许某天会像电话一样被组织成公共服务…… Utility Computing(公共计算服务)将是一种全新的重要工业的基础。”
这个 Utility Computing 的翻译,其实行业里存在一定的争议。Utility 有“公共服务、实用、效用”的意思,有人把它翻译成公共计算,也有人翻译成效用计算。
麦卡锡的理念,其实借鉴了传统的电厂模式。
说白了,就是把计算资源当作是一种像电一样的能源资源。用户可以像把灯泡插入插座一样,随时随地使用计算资源,并根据使用量进行付费。
受麦卡锡观点的影响,麻省理工学院和 DARPA(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)下属的 IPTO(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)共同启动了著名的 MAC(Multiple Access Computing)项目。DARPA 还专门提供了约 200 万美元的项目津贴。
MAC 项目的目标,就是开发“多人可同时使用的电脑系统”。实际上,这就是“云”和“虚拟化”技术的雏形。
1964 年,大西洋月刊发表了一篇题为《The Computers of Tomorrow(明日计算机)》的文章,详细分析了公共计算服务与公共电网的异同点。
文章指出,计算想要成为像电网那样的公共服务,需要关注三个问题:
  • 接口——用户如何和资源进行对接?
  • 服务设备——用户通过什么设备将资源转换成服务?
  • 产品同质性——电总归是电,而计算是一种复杂的服务,存在多样性,存在不同的编程语言和硬件,如何兼容、交互?
1965 年,在《The Computers of Tomorrow》的影响下,MAC 项目组开始开发 Multics 分时多任务操作系统。在这个过程中,GE(通用电气)被选为硬件供应商,IBM 出局。贝尔实验室后来也加入到 MAC 的软件开发中。
1965 年,从 MAC 中出局的 IBM 开始研发 CP-40/CMS 分时操作系统,该系统于 1967 年发布,是历史上第一个虚拟机系统。
1969 年,受不了 Multics 缓慢进展的贝尔实验室从 MAC 项目退出,开始开发 Unix 操作系统(1970 年问世)。
1969 年,在约瑟夫·利克莱德(J.C.R.Licklider,IPTO负责人)的推动下,ARPA(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)研究的计算机网络 ARPANET 诞生。
我相信大家都认识 ARPANET,没错,这就是后来的 Internet。更多阅读:亚马逊&谷歌—云计算的正式诞生
自此,云计算所依赖的三大底层技术全部出现了:
  • 用于管理物理计算资源的操作系统
  • 用于把资源分给多人同时使用的虚拟化技术
  • 用于远程接入的互联网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如需转载,请注明文章出处豆丁博客和来源网址。https://shluqu.cn/8607.html
点赞
3.20 平均评分 (64% 分数) - 1142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